IH技术 厨房小家电产品的前沿
世界上第一台家用电磁炉1957年诞生于德国。20世纪80年代初电磁炉在欧美及日本开始热销。90年代,中国市场开始出现外资品牌的电磁炉。90年代末之后的近十年间,国内电磁炉市场爆发,因为无明火,热效率高,电磁炉成为家庭保有量较高的厨房小家电品类之一。
电磁加热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当磁场内磁力线通过铁质锅的底部时,磁力线被切割,从而产生无数小涡流,使铁质锅自身的铁分子高速旋转并产生碰撞磨擦生热而直接加热于锅内的食物。因此,电磁加热技术的特征之一就是热效率高,无明火,给厨房带来的污染小。
继电磁炉之后,电磁加热技术因为效率高的特性被应用到其它的领域。
1988年,松下研发出第一台使用电磁技术加热的电饭煲。IH电饭煲除了具有常规通过底盘对内胆的底部加热以外,内胆四周的电磁加热系统使得内胆实现了立体加热,电饭煲的工作更加高效。在随后的三年中,日本主流电饭煲品牌都开始研发电磁电饭煲,使得IH电饭煲的价格更加亲民,市场占比迅速提升。
2000年之后,美的等品牌开始研究电磁电饭煲技术,并在2001年推出自有核心技术的电磁电饭煲。但终究因为价格过高难被市场接受。但中国品牌始终没有放弃对于电磁电饭煲的研发工作。电磁电饭煲真正被中国消费者接受是从2011年苏泊尔推广电磁电饭煲开始。由于消费理念的改变,注重生活品质,注重口感,
走进家电卖场的小家电区电饭煲专柜,你会发现,无论是外资品牌还是国内品牌,高端的电饭煲几乎都是采用了电磁加热技术的产品。
那么,为什么采用了电磁加热的电饭煲价格就会高?专家介绍,采用电磁加热的电饭煲行业普遍叫IH电饭煲。在日本,IH电饭煲的普及率已超过80%,而且,每台的售价都在6000元人民币以上。国内的IH电饭煲的价格也高于普通智能饭煲,这是由原材料、配件和工艺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立体加热
首先是IH电饭煲增加了一个加热系统,即在锅的内壁增加了IH加热系统。IH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电磁线圈接通交变电流,直接对电饭煲的金属内胆进行加热,实现了升温迅速和均匀加热。作为产生磁力线的电磁线圈是使用的铜丝,即在内锅的内壁绕一圈铜线才能产生磁力线。与相对廉价的铝、铁等金属材质的加热盘相比,铜线首先在材料成本上就高了很多。而且很多高端IH电饭煲引入多级线圈,实现了对整个内胆的环绕加热,研发和材料成本也都提高了。
另外,IH电饭煲的外壳大多是高级的塑料,有的电饭煲外壳还使用拉丝不锈钢面板等,这些都使用了高级的进口无毒食品级材料,色泽柔和, 因此,价格也高于普通材料。
IH电饭煲对米饭焖制过程实现精准程序控制,一方面是因为IH电饭煲在温控的精确度上远高于普通的电饭煲,还要根据米饭各个加热阶段的需要设定不同的加热程序。温控和加热程序的设置都是通过电控系统实现的。所以,IH电饭煲都有一套相对智能的控制系统。专家介绍说,IH电饭煲的电控本身复杂程度高,开发和制造成本也相对较高。而且,虽然有的时候电控板的制造和研发有单独的供应商,但是因为单一品牌的控制系统式独有的,每一款电控板的制造量都很难达到较大的规模,制造成本也就很难降低。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内胆是关键因素。很多消费者在选择内胆时最关注的都是材质,如是否涂层等。其实,内胆的厚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决定电饭煲煮饭口感的关键因素。
内胆材质
我们经常听到电饭煲内胆使用“厚釜”、“土锅”等字眼。国产品牌普通电饭煲的厚度大多在4mm,大多进口电饭煲的内胆厚度达到了5mm。一些高端内胆大多采用合金材料和特殊的涂层,如“钛金内胆”,由外到内是由黄金、镍、铜、不锈钢、铝、麦饭石涂料、氟化碳树脂等构成,最高厚度可达14.5mm,更加坚固耐用,价格也十分昂贵。而IH电饭煲因为火力强大,可以快速升温,所以可以用很短的时间煮出可口米饭。如,松下的SR-JCA181电饭煲内胆就采用了备长炭涂层工艺,提高了内胆的远红外线放射率,还能使细微的水分子直达米芯,米粒充分吸水、膨胀,煮出的米饭更加松软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