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新质生产力新引擎 三大创新背后的海尔探索
9月19日,“现代化进程中的新质生产力”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该研讨会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导,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海尔集团联合主办,通过汇集政府、专家和企业的力量,共同探讨激发现代化进程中的新质生产力,助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黄奇帆、巴西弗鲁米嫩塞联邦大学法学教授高文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等专家,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总裁梁海山,东软集团联席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盖龙佳等企业代表出席会议。
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主体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部署,更是一种深刻的经济哲学思想。实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高质量、高效能、高水平为特征,彻底摆脱传统的资源投入和规模扩张的路径依赖,这对企业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企业代表,周云杰结合海尔4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从企业、人和生态三个层面分享了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考。他认为,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激发每个人的创新活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而构建开放无边界的生态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组织形态。
周云杰在致辞中表示,企业不仅是市场的主体,更是实现技术突破、要素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并进一步强调了企业的主力军、主战场和主引擎作用。他认为,企业最贴近市场、最理解需求,也最具敏捷性和执行力,因此要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实际场景中的“真问题”。同时,作为生产要素创新配置的“主战场”,企业要重新定义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激发市场活力。此外,企业还是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主引擎”,通过构建开放的创新生态,实现各方的共创共赢。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但其最深层的动能来自于人。周云杰认为,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人的创造性、人的价值实现、人的组织方式与激励方式的根本变革,激发出每个人的创新性,以机制革新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这也会充分激发人的创新活力,让创新响应速度越来越快。
周云杰表示,新质生产力呼唤新的生态观,需要完成从有限博弈到无限游戏的转变。在新质生产力的框架下,企业不应再视自身为孤立的竞争单元,而应成为开放生态中的价值节点,走向无限游戏的“价值共创”。
坚持三大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海尔探索
2024年,海尔集团创造了创业40年来最好的业绩,全球收入4016亿元,增长8%;全球利润总额302亿元,增长13%,走出了一条持续稳健向上的增长曲线。
梁海山表示,海尔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驱动产业创新与自我变革的核心动力,从科技创新突破、平台赋能产业、产业升级引领等维度进行了持续的探索。
在科技创新突破方面,梁海山认为,企业应以科技创新突破,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构建支撑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的系统化能力。海尔打造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研发模式,实现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的全流程并联,同时依托20多个国家级科创平台,集中力量突破行业颠覆性引领性技术。目前海尔已经累计获得1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造200余项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技术。
在平台赋能产业方面,海尔基于40年制造经验打造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延长石油等各行业的头部企业共创数字化转型方案,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同时,海尔为腰部企业提供模块化升级支持、为小微企业提供轻量化SaaS服务。目前,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已链接企业90万家,服务企业17万家,构建起20个行业生态,连续六年位居国家级“双跨”平台首位。
在推动产业升级方面,海尔积极响应“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号召,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球化与数字化迈进。尤其是在新兴产业的拓展上,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需求的大健康产业为例,要加强科技创新,通过突破原创技术,加速成果转化,升级服务体验,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
正如周云杰所说,能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精髓,不再只是一道发展选择题,而是一道生存必答题。在这个关乎高质量发展要义的关键点上,也期待以海尔为代表的“头雁”持续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范式,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企业的时代价值与责任担当。